查看原文
其他

复工潮下,2400万人口的上海为什么没有成为“第二个武汉”?

课题部 常笑健康 2023-03-08



作为总人口数240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复工高潮下,很多人以为上海会成为新一轮疫情重灾区。就连张文宏也曾有过担忧:上海的疫情控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听说上海出现严重的情况,其根本原因是上海的疫情防控做到了位。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上海的做法虽不“硬核”,但效果是明显的,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累计确诊病例数是最低的,累计治愈人数是最高的。另外,上海医疗队是最早到达武汉支援的医疗队之一,甚至连市长都“捐”出去了。
 


“捐资”“捐人”的上海之所以能这么硬气,是因为上海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在痛定思痛的基础上,上海对防控传染病疫情有了积极应对思路。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大流行,共有30多万人感染,并有31人死亡。由于疫情暴发突然,大量病人涌入医院,使上海的医疗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也一度引起社会恐慌。
 
那场疫情给上海市民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危机教育,使上海市民面对传染病时有很强的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那场疫情也使上海市政府开始重视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并逐步建立了传染病的防控应急预警机制。
 


2003年,上海在“非典”防治中经常出现的三级防治体制就是“甲肝”大流行的遗产。

《南风窗》曾在一篇报道里说,上海在“非典”防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政府的还是民间的都值得被记录。

这些对于防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乃至以后其他传染病疫情都有借鉴意义。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在2001年初启动了《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两年努力,编制完成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其中包含25种分预案,分别由25个主管部门协作完成。

显然,在安全预警应对机制上,上海先行一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上海市有效实施了相关的卫生防疫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科学应对,安然渡过危机,创造出政府危机管理中著名的“上海案例”,为日后各地方政府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

政府统一指挥,整合资源优势


上海抗击“非典”成效显著的管理学依据,就在于迅速启动了上海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为了提高城市抗灾御险的能力,2002年3月,上海组建了体现统一指挥、整合资源优势的减灾领导小组,作为上海市政府危机管理的综合管理机构,把可能受袭的灾害事故分为19类25个灾种;实施灾害分级管理制度,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参与危机处理的决策和研究。
 


2

依托“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


“非典”发生后,上海就明确,防治“非典”要实行属地化管理,依托现有“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各区县政府负责领导辖区内的“非典”防治。

2003年4月下旬,上海进入防治“非典”的关键时刻。市委决策层再次严正明确:以块为主,建立属地化管理体制。
 
一些管理学者认为,这种以块为主的模式完全契合现代危机管理注重信息、分级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将全市各方置于社会整体中,群防群控,形成合力,大大提升了危机处理的效率。
 

3

制定了部分行政规范,依法治理“非典”危机


2003年4月23日,上海市政府发出《进一步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告》,对入沪乘客实行测量体温、填写健康申报表制度,加强学校、幼托场所的防范,严格限制举办大型活动并针对控制外出开会、旅游、考察活动等八个方面作出严格规定,忠告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保护自己,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守望相助,防范“非典”。
 


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信息的透明度


上海市政府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政府坚持信息公开,使居民了解事实真相,消除了百姓恐慌的心理,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应对“非典”危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具体来说,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开通“非典热线”,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为市民提供咨询服务;上海卫生信息网通过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网页,第一时间向市民通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情况,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同时,卫生部门还开通了预防和控制非典的英文网页,方便外籍人士了解有关情况。
 

5

加大对市民的预防与应对“非典”危机的教育力度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影响作用。市政府忠告每个市民和家庭,继续保持抗击“非典”中形成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继续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纠正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共同建设健康城市。
 
上海市不少居民区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把一些退休老党员召集起来,进行有关预防“非典”知识的速成培训。这些老党员分片包干,把预防“非典”知识送入千家万户,从而在各个社区迅速筑起一道道防范“非典”的屏障。
 

01

出台《上海方案》



《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于3月2日正式公布,集中18位执笔专家、12位咨询专家共同智慧的共识,又被誉为 “上海方案”,其中凝结一个多月上海救治的娴熟经验及成果。
 
“上海方案”中有不少亮点,疾病名字本身就是其中之一。“新冠病毒肺炎”在方案中更名为“新冠病毒病”,这样的改变也是与世卫组织接轨的表现。2月11日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状物,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
 

“上海方案”中提及的患者临床特征,总体与国家版一致,有细微调整。目前上海数据来看,病毒潜伏期平均为6.4天,在哪些患者容易发生重症的描述中,上海略微不同,去除了国家版的“老慢支”,增加了“极度肥胖人群”。
 
从“上海方案”可见,新冠病毒病患者分型与国家版一致,分为四种,即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临床监测领域上海则更具体化,包括心超、ECMO人工肺等都有涉及。

不过用药领域的治疗框架结构,“上海方案”多有不同,主要分为抗病毒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治疗、重症与危重症患者脏器功能支持治疗、以及救治中的特殊问题及处理四个方面。
 
针对不同类型患者,“上海方案”进行详列。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在国家版中没有详细展开,“上海方案”中提及,保持免疫功能良好状态,包括饮食、电解质平衡、适当吸氧、睡眠管理、情绪管理等都很重要。
 
“上海方案”中明晰严苛的出院标准,患者必须符合6个条件:
  • 体温恢复正常大于3天;


  • 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 肺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


  • 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


  • 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后,粪便病原核酸检测也阴性;


  • 总病程超过2周。




02

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很到位



01高速道口:全天驻守逢车必检

在各公路出口,每一辆途经此处的车辆都被民警拦下,要求车上人员配合检测。一旁的医务人员赶忙上前,用耳温枪、额温枪等工具对车上乘客和驾驶员进行检测,并询问最近有没有接触过病例、是否往返或途经重点地区等。


02发热门诊:预检就诊专人引导

所有医院门口,都有保安用额温枪给进出的患者测量体温。在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墙上张贴了分级防护要求。多位患者正在不同诊室有序就诊,医务人员也及时清理医用废弃物。患者进入发热门诊后,看病流程均在同一区域内完成,做到了“五不出”,即看诊、检验、检查、付费、取药均不离开发热门诊区域,且全程有工作人员指引。



03购物商场:每日消毒至少三次

脸上戴好口罩,一手拿着喷壶按出消毒水,一手拿着抹布擦拭扶手,保洁人员每天忙碌在商场的各个角落。尽管客流并不多,但他们的工作强度却成倍增加,确保每天的消毒频次不低于三次。此外,商场所有的出入口都摆上了消毒台,免费提供消毒洗手液给顾客使用。


04社区防疫:排查宣传不留死角

社区楼道粘贴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海报,而且小区电子屏、黑板报、楼道告示、微信群等线上线下的渠道都不断更新公布着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信息级安全提醒。

楼内的所有电梯都进行每日三次消毒处理,各个楼层的按键用保鲜膜覆盖着,并每天更换。如果小区有湖北过来的人或者车辆,小区的人都可以通过微信群及时联系当地社区委员。


05隔离观察:社区医生上门随访

社区服务中心为每个小区配备了专门的医生,每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分上午、下午两次对居家隔离的居民进行随访,随时掌握体温等身体情况。


06地铁消毒:车辆保洁最后一步

保洁工每天晚上为所有停止工作的地铁清洗消毒,先配比消毒剂--两瓶750mL的84消毒液,按照1:10加水稀释,装满容积为16L的喷壶,一整壶的重量超过30斤,上百名保洁工日复一日进行这样的操作,只为了让每一位乘坐地铁的市民多一份安全保障。



07铁路公安:提升安保加强巡逻

寒风凛冽,只有3摄氏度的天气下,火车站的保安不仅要做好自己的防护,还要做好乘客的排查工作。虽然疫情期间,客流量明显下降,但是火车站的安保人员并没有缩编,而且都取消了年假,以防应对突发事件。

 
 
从2月10日复工日开始,返程大潮下,上海有1000万人陆续归来,当时,我们为上海捏了一把汗,担心出现疫情复发的高潮,上海也面临着严峻的大考。为了让上海不成为“第二个武汉”,上海的防控再升一级。
 
1 鼓励居家办公
 
上海市政府要求,对回上海的人要求居家隔离14天,没有异常才能够复工上班,有条件的单位应该网上办公。
 
同时,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要求来自重点地区的员工暂缓返程,灵活安排其他地区员工的返程计划!
 
并鼓励各企业单位错峰上下班!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科研、IT等行业从业人员居家办公、在线办公、错岗上班、分时到岗、轮流到岗。
 
2 强闯拘留
 
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信息:对全市首个不佩戴口罩强行冲闯地铁车站的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同时,上海市防控指挥部发出了通告:

一、任何人进入本市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轨道交通站、医疗卫生机构、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都应当自觉佩戴口罩,配合接受体温检测。拒不配合的,工作人员应当拒绝其进入。

 

二、对拒不执行本通告并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或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法予以处罚。

 

三、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至本市解除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之日为止。


3 机场,火车站24小时投入“防输入战役”
 
虹桥机场、火车站总共设置了16个监测点,集结了50名医护人员,160名警察,260名志愿者,24小时投入到枢纽站的“防输入战役”中。


所有到站旅客都要接受三关检查:
 
第一关:在出口前接受红外线测温,一旦发现体温偏高者,将有医护人员做进一步检查。
 
第二关:体温正常旅客出站前通过市民健康云平台登记健康信息,显示B类的其他地区来沪旅客,则引导至出口处;显示A类的从湖北出发或者途经湖北的旅客进行登记,统一运送至集中留验点核准后告知居家隔离14日,并通知所属社区落实相关工作措施。
 
第三关:对没有进行填报申请的,志愿者将引导至专门的填报点进行信息填报。
 


张文宏曾经在采访中说过:“世界上原来对上海的预测,......最坏的打算,如果当时不采取任何措施,(以上海的人口基数来说)将会有80万人受到感染;如果控制的还可以,也会有近8万人受到感染”。

但目前的数据是,截至到3月10日,上海的本市常住人口感染病例为344人,其中已有319位病例治愈出院,而且已经连续多天新增为0。

这组数字背后,不仅是无数医护工作者、基层的一线工作者、志愿者的努力,也是上海的每一位市民的努力。
 
上海之所以能够在此次疫情控制中有突出表现,靠的是规则与契约精神。
 


首先,上海人精明。指的是精干、精炼、精致和聪明,在承认现实制度、规定、秩序的前提下以机智的方式实现个人处事原则。
 
其二,讲究实惠。上海人本能地反感那种远离现实的、空洞抽象的说教和大道理,他们是顽固的现实主义者。他们重视实用理性超过价值理性,此次疫情防控中,上海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实用为主,切实保障市民的安全。
 
其三,重视规范。此次疫情就可以看出,上海人在管理行为方面,善于建立和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办法,遇到新的问题和情况,很快就会有新的规则制定出来。
 
其四,行动敏捷。上海人重视效率,此次疫情初始,上海人就未雨绸缪,开发建立传染病应急医院,以防万一。
 
总的来说,人数是武汉2倍的上海并没有成为“第二个武汉”,而且确诊人数也远低于广东、浙江等省市。这就说明了上海对于疫情防控的做法是有效的,到位的,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上海的做法值得全国各省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认真借鉴。




▼推荐阅读▼

150年间人类体温下降了0.4℃,这个问题严重了……

“战疫”故事 | 消杀卫士冲锋陷阵,哪里需要去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